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格局中的核心地区之一。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干旱草原重要分布区,干旱少雨,草原生态系统整体脆弱,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较低,面临严重的退化、沙化威胁,是我国的重要的沙源区和水土保持区,生态保护修复和实现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压力巨大。
为加快内蒙古地区退化草原修复治理,提高草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国家在内蒙古地区实施了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资金约45.34亿元,安排退化草原治理任务约4300.7万亩,其中退牧还草安排约12.6亿元,安排退化草原治理任务2302万亩、舍饲棚圈4.19万户;京津风沙源治理安排约17.6亿元,安排退化草原治理面积1813.5万亩、棚圈494.5万平方米、青贮窖111.6万立方米、贮草棚174.5万平方米;退耕还草安排13.1亿元,安排还草任务131万亩;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安排2.04亿元,安排退化草原综合治理54.2万亩。
一、关于以牧户天然草场单元,采取光伏提水免耕补播种植多种旱生牧草和半灌木组合,适度面积50—100亩,改良植被,提供冬季补充饲草问题
我局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有关要求,继续加大对内蒙古中西部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支持力度,大力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根据内蒙古中西部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坚持“以水定草”、“量水而行”的原则,鼓励使用本地多年生优良草种,合理安排人工种草、改良等措施,保护和修复草原植被,提升草原生态质量和生产力水平,促进草原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夯实草牧业基础。
二、关于改变传统放牧方式,推广冬季母羊禁牧和暖棚补饲技术,节约饲养成本,减轻冷季草场压力问题
国家高度重视草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进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支持建设现代家庭牧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等方式,形成了一批适合牧区推广的生产模式。下一步,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将依托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及行业协会等技术力量,加大实用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力度引导牧区尽快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推动草牧业增产增收。
三、关于通过牧户草场水平精准草场资源掌握,建立区域模式,科学监测生态恢复和生产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草原资源状况的精确掌握是科学布局、合理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支撑。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强化草原信息化监测监管能力,推进智慧草原建设,完善草原保护能力,推动实现对草原资源实时、适时监测监管,在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施策、实施过程动态监管、绩效评估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