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高速公路沿线生态廊道关键技术研究问题
在公路沿线构建生态廊道,可充分发挥林草植物降噪除尘、吸附和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美化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我局组织中科院地理所、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公路两侧严重污染耕地生态修复技术、林草修复模式专题研究。
有关专家提出,要根据交通污染源特点和耕地污染风险等级,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公路防护林体系,利用植物的物理阻滞和生态修复功能,控制公路交通源污染向两侧耕地扩散。从理论上分析,完整的公路防护林体系包括三个功能区:缓冲区、阻滞区、修复区。缓冲区主要种植灌草,拦截和过滤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扩散;阻滞区营造具有较低通透度、乔灌草多层配置的防护林林带,阻断污染物通过气流扩散;修复区利用具有较强富集作用的林草植物开展生物修复,治理污染较为严重的耕地。
有关单位对林带配置结构、林带宽度、树种选择等具体问题也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二、关于科学营造生态廊道防护林问题
有关部门已出台通道绿化建设的有关规定,目的之一就是发挥林木对公路扬尘、汽车尾气等过滤和阻滞作用,同时,也充分考虑了耕地保护要求。
道路沿线是耕地的,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要求,两侧用地范围以外绿化带宽度不得超过5米,其中县乡道路不得超过3米。《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不得违规超标准在公路用地红线外占用一般耕地种树建设绿化带。
道路沿线不是耕地的,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保护耕地切实做好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通道绿化技术规程》等有关要求执行,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主线隔离栅外,绿化带每侧宽度宜为20—30米。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开展生态廊道防护林建设、促进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的前提条件,是科学评估高速公路两侧耕地是否存在严重污染,污染分布是否与公路距离远近显著相关,耕地重金属污染原因是否为交通源,是否为地质高背景或其他场地污染,等等。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生态环境等业务主管部门对公路两侧的土壤和农作物进行实地调查取样,精细准确地诊断分析污染程度、来源,实事求是地提出科学可行的综合治理方案。下一步,我局将按职责,积极做好相关任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