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复文 > 提案复文

“关于从国家层面加强三江源高寒湿地碳循环基础研究的提案”复文(2022年第03171号(资源环境类256号))

2023-01-30   来源:办公室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一、关于三江源湿地资源本底调查与动态变化分析问题

  自然资源部和我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查清、准确掌握全国和各省林草湿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分布、质量、功能、保护与利用状况及其消长动态和变化趋势。目前,包括青海省三江源在内的全国调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调查监测成果将为科学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等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中科院建立了青海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成了三江源东部由南向北、北部和东南向西北的长期监测样带,监测类型包括多种草地类型。

  下一步,将系统开展三江源湿地生态系统本底调查,厘清三江源湿地资源分布时空特征,形成长时间序列的湿地多维本底数据集,为湿地保护提供本底数据支撑。

  二、关于建设三江源湿地碳通量立体观测系统问题

  “十三五”期间,科技部通过“地球观测与导航”“全球变化及应对”等重点专项,开展了您提到的相关碳汇关键技术攻关。一是在碳监测方面,支持研发了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填补了我国在天基高光谱温室气体测量方面的技术空白,实现了我国二氧化碳监测从“看不见”到“看得见”的跨越。二是在反演方面,实现了国产卫星叶绿素荧光遥感产品从无到有的突破,攻克了叶绿素荧光卫星反演算法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我国首颗碳卫星,获得了碳卫星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三是在碳循环机制研究方面,创新了碳循环关键参数立体观测与反演算法,研制了全球通量观测、卫星遥感等星体立体观测数据驱动的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呼吸、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等碳通量科学产品。

  同时,中科院在青海初步搭建了草地水、热、碳通量观测网络研究平台,现有多套微气象—涡度相关法通量观测塔,涉及各种相关植被类型。基于该网络研究平台数据,初步核算了青海省高寒草地的潜在碳汇强度。

  我局目前也已在全国范围内布局41个国家湿地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其中2014年批复青海三江源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青海三江源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建设,生态站将对当地水土气生等数据长周期定位观测积累。

  下一步,科技部将通过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部署开展青藏高原泥炭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监测方法与科学数据产品等关键技术研发,持续提升我国湿地碳汇和二氧化碳监测能力。将重点选择三江源高寒湿地典型植被类型,基于涡度相关法和箱式法开展碳通量的地面自动连续观测,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进行区域生态参数的星空监测,借助物联网数据传输技术,实时进行区域碳收支的模型模拟及评估,构建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传输及模型模拟的湿地碳通量立体监测体系。我局也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深入开展湿地定位观测工作。

  三、关于评估与分析三江源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固碳潜力问题

  我局自2009年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以来,已完成三次全国范围监测,产出了2020年全国林草碳储量和碳汇量数据,其中包括了三江源湿地生态系统在内的全国湿地数据。同时,中科院基于相关研究基础,计算出青海湖高寒沼泽湿地碳吸收主要发生在6—9月,年均碳汇强度约为41gC/m2,大气水汽状况和植被指数是碳汇强度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未来暖湿化气候有利于湿地碳汇功能的提升。

  下一步,我局和中科院等单位将完善湿地碳汇计量方法,加强相关研究,科学构建退化湿地的碳汇提升理论和可实现潜力评估技术体系。

  四、关于研究制定碳交易温室气体减排清单问题

  2012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支持对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等项目的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参与市场交易。2020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消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组织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技术规范,拟研究支持包括青海省三江源在内的地区符合条件的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进入市场获取减排量收益,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