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省级生物多样性优先区设立问题
林草部门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战场,长期以来一直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重点工作努力推进。一是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包括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约1.18万个,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领海的4.1%。其中,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10处、自然保护区2837处(国家级474处)、森林公园3548处(国家级897处)、湿地公园1699处(国家级896处)、风景名胜区1051处(国家级244处)、地质公园613处(国家级270处)、国家级海洋公园67处、国家级沙漠公园120处。这些保护地有效保护了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类、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近30%的重要地质遗迹,涵盖了25%的原始天然林、50.3%的自然湿地和30%的典型荒漠地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组织开展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编制。通过整合优化,在重点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保护空缺、现实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委托中国科学院对我国重要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物种、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科学评估,识别出全国自然保护关键区域与自然保护地空缺区域,提出了全国自然保护地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方案,并已纳入了“十四五”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范畴,拟在整合优化期间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地,以确保重要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开展了两次全国性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较好地摸清了很多濒危物种的分布、数量、受胁因素等情况,这为确定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制定保护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培养锻炼了基层管护工作队伍。四是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净增4.28亿亩,天然林蓄积净增37.75亿立方米,物种栖息地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森林碳汇能力不断提升。五是开展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湿地面积和湿地功能显著提升,许多重要的珍稀鸟类得到有效保护。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的极危种青头潜鸭种群数量达140只左右,几乎保护了这一物种种群数量的30%。
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划定,目前还没有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也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和统一的评估标准,在实践中各省份划建的各类自然保护地涵盖了大部分本省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同时,国家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将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作为优先区域纳入其中,两者都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得到更加科学、严格的保护。今后,我局将积极探索、引导各省识别本省的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和保护优先区,并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地、加强巡护监测等举措强化保护工作。
二、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问题
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地的基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985年开始先后出台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并引导各省加强省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和“一区一法”建设。目前,北京等25个省市发布了自然保护区方面的管理条例,天津八仙山、上海崇明东滩、山东黄河三角洲、福建武夷山、甘肃白水江等数十个自然保护区所在省人大颁布实施了单行的自然保护区条例和管理办法,地方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体系初步搭建。
按照《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我局正在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编制、出台或修订工作,各省也将出台相应的具体管理办法。财政部会同我局、生态环境部也正在制定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的相关政策,以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法律政策体系,更好地促进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三、关于加强保护单位的设施和人才建设建议问题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一是2020年,通过林业草原转移支付资金专门安排3亿元,用于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在此基础上,安排国家公园补助18.6亿元,支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等。资金切块下达到省级,相关省份可按规定,统筹中央财政和自有资金加强对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二是通过生态环境部部门预算安排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等项目,支持开展全国生物多样性状况基本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试点建设等工作,推动生物多样保护与恢复示范。
我局在组织编制自然保护地“十四五”规划中,已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生态感知网络的建设、智慧保护地建设作为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单独章节编制规划。此外,正在开展林业和草原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方案研究,拟利用红外相机、无人机等现代化监测手段,构建自然保护地实时监测体系;同时,统筹推进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划建,着力推动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专项拯救,不断强化巡护救护、专项调查、定期监测、栖息地修复、设施设备建设等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管理能力。
建立职业化、标准化的保护地人才队伍是促进保护地管理有效性的关键。自1998年开始我局每年开展两次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培训,累计培训管理人员数千人。今年2月还开通了“自然保护地网上学习平台”,截至7月13日全国自然保护地在线学习系统注册人数已达2.86万,累计学习时长18.3万小时,学习人数26.5万。鉴于疫情影响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我局正在研究制定相关人才队伍建设措施,丰富自然保护地第一线工作人员线上线下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不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